|
|

| 資訊交互的方法及裝置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METHOD AND DEVICETA000686359 | |
|
書目
公開號 |
201833730 |
公開日 |
2018/09/16 |
公報卷期 |
16-18 |
申請號 |
107105644 |
申請日 |
2018/02/14 |
公報IPC |
G06F 3/01(2006.01); G06F 17/30(2006.01); G06N 3/02(2006.01) |
當前IPC |
G06F 3/01(2006.01); G06F 17/30(2006.01); G06N 3/02(2006.01) |
申請人 |
大陸商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中國大陸);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35/F, TENCENT BUILDING, KEJIZHONGYI ROAD, MIDWEST DISTRICT OF HI-TECH PARK,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P. R. CHINA (CN)
|
發明人 |
陳益 (中國大陸); CHEN, YI (CN)
|
代理人 |
康清敬 |
優先權 |
國家 | 優先權號 | 優先權日 | 中國大陸 | 201710120806.8 | 20170302 |
|
摘要 |
一種資訊交互的方法及裝置,該方法包括:確定一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從一問題庫中獲取一目標問題集合,其中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至少一請求參數,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用於請求一使用者發送與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對應之一回答參數;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至少一目標請求參數;以及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一終端設備。
An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method and device are disclosed. The method includes determining a first target answer parameter; acquiring a set of target questions, wherein the set of target questions includes at least one request parameter, and at least one request parameter is configured to request a user to transmit an answer parameter corresponding to the at least one request parameter; acquiring, from the set of target questions, at least one target request parameter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target answer parameter; and transmitting the target request parameter to a terminal device. |
參考文獻
專利範圍 |
1.一種資訊交互的方法,包括:確定一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其中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為未獲得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一請求參數的參數;從一問題庫中獲取一目標問題集合,其中所述目標問題集合為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至少一請求參數,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用於請求一使用者發送與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對應之一回答參數;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至少一目標請求參數;以及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一終端設備。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有n個,所述目標問題集合與m個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n為大於或等於2的正整數,m為小於或等於n的正整數。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至少一目標請求參數的步驟包括:從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隨機選擇一個請求參數作為所述目標請求參數。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至少一目標請求參數的步驟包括: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輸入一神經網路模型,所述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所述終端設備的步驟包括:將所述神經網路模型輸出的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所述終端設備。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還包括: 接收所述使用者發送之所述回答資訊;從所述回答資訊中提取一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其中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為已獲得與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一請求參數的參數;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以及所需的回答參數,判斷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若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則返回執行所述從所述問題庫中獲取所述目標問題集合的步驟;以及若不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則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提供相應的服務。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還包括:根據所輸入之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所述問題庫,其中所述真實語料資料包括一語料資料以及所述真實語料資料之一批註資料,所述批註資料包括所述真實語料資料的類型以及所述真實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根據輸入的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所述問題庫的步驟包括:接收真實語料資料;根據所述語料資料的類型判斷所述語料資料是否為問題語料;若所述語料資料為問題語料,則獲得所述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以及將所述問題語料儲存至與所述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問題集合中。
8.一種資訊交互的裝置,包括:一確定單元,用於確定一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其中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為未獲得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一請求參數的參數;一第一獲取單元,用於從一問題庫中獲取一目標問題集合,其中所述目標問題集合為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至少一請求參數,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用於請求一使用者發送與 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對應之一回答參數;一第二獲取單元,用於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至少一目標請求參數;以及一發送單元,用於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一終端設備。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有n個,所述目標問題集合與m個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n為大於或等於2的正整數,m為小於或等於n的正整數。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所述之裝置,其中所述第二獲取單元具體用於:從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隨機選擇一個請求參數作為所述目標請求參數。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所述之裝置,其中所述第二獲取單元具體用於: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輸入一神經網路模型;所述發送單元具體用於:將所述神經網路模型輸出的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所述終端設備。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裝置,還包括: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所述使用者發送之所述回答資訊;一記錄單元,用於從所述回答資訊中提取一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其中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為已獲得與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一請求參數的參數;一判斷單元,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以及所需的回答參數,判斷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若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所述確定單元從所述問題庫中獲取所數目標問題集合,若不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則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提供相應的服務。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裝置,還包括: 一訓練單元,用於根據所輸入之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所述問題庫,其中所述真實語料資料包括一語料資料以及所述真實語料資料之一批註資料,所述批註資料包括所述真實語料資料的類型以及所述真實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裝置,其中所述訓練單元包括:一接收子單元,用於接收真實語料資料;一判斷子單元,用於根據所述語料資料的類型判斷所述語料資料是否為問題語料;以及一儲存子單元,用於若所述語料資料為問題語料,則獲得所述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將所述問題語料儲存至與所述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問題集合中。 |
詳細說明
詳細說明 |
【技術領域】
本揭示關於網際網路技術領域,特別是關於一種資訊交互的方法及裝置。
【先前技術】
在服務對話領域,伺服器端在向使用者提供某些服務之前,需要自動向使用者提出一些問題,服務機器人可以從使用者的回答中提取與該提問對應的回答參數,最後向使用者提供相關服務。例如,向使用者提供訂購機票的服務時,首先需要向使用者提問,詢問使用者的出發地、目的地以及出發時間,從使用者對提問的回答中提取出出發地、目的地以及出發時間等回答參數,根據這些回答參數完成為使用者訂購機票的服務。
在習知技術中,針對每個回答參數預先設定了固定的提問,在對話過程中若需要獲取某個回答參數,則自動向使用者發送與該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但是,事先定義好的提問比較生硬,與自然語言差距較大,缺乏智慧感。
【發明內容】
有鑑於此,本揭示提供一種資訊交互的方法及裝置,以解決習知技術中生成提問的方式與自然語言差距較大,缺乏智慧感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揭示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資訊交互的方法,包括:確定一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其中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為未獲得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一請求參數的參數;從一問題庫中獲取一目標問題集合,其中所述目標問題集合 為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至少一請求參數,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用於請求一使用者發送與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對應之一回答參數;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至少一目標請求參數;以及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一終端設備。
一種資訊交互的裝置,包括:一確定單元,用於確定一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其中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為未獲得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一請求參數的參數;一第一獲取單元,用於從一問題庫中獲取一目標問題集合,其中所述目標問題集合為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至少一請求參數,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用於請求一使用者發送與所述至少一請求參數對應之一回答參數;一第二獲取單元,用於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之至少一目標請求參數;以及一發送單元,用於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一終端設備。
本揭示實施例在確定出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的情況下,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終端設備。本揭示可以讓使用者接收到的作為問題的目標請求參數更為自然,貼近自然語言,提升了提問的智慧度。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為本揭示一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方法的流程圖。
第2圖為本揭示另一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方法的流程圖。
第3圖為本揭示又一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方法的流程圖。
第4圖為本揭示一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裝置的示意圖。
第5圖為本揭示一實施例中提供的伺服器的示意圖。
【實施方式】
為使本揭示的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揭示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在服務對話領域,伺服器端為了向使用者提供某些服務,需要獲知一些參數,為了獲知這些參數,則需要向使用者發送與這些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即提問),讓使用者能夠根據請求參數進行回答,並向伺服器發送與請求參數對應的回答資訊,然後從使用者發送的回答資訊中提取出與提問對應的回答參數,最後向使用者提供相關服務。例如,向使用者提供訂購機票的服務時,所需的回答參數包括目的地資訊、出發地資訊以及出發時間資訊,則需要向使用者發送與這些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在習知技術中,針對每個回答參數預先設定了固定的提問方式,在對話過程中若需要獲取某個回答參數,則自動向使用者發送與該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但是,這樣對於使用者來說比較生硬,缺乏智慧和人性的感覺。另外,每次只針對一個回答參數提問,當需要獲取多個回答參數時,提問效率較低。為瞭解決習知技術中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本揭示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資訊交互的方法及裝置,從大量真實語料庫(一種大型結構化的文字組合,通常以電子形式儲存運作)的資料中學習得到各種回答參數的提問方法,藉此訓練得到問題庫,問題庫中包括了與各種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在針對某個或某些回答參數進行提問時,從問題庫中獲取與該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發送給使用者,以提高提問的智慧程度,使每次提問的方式不同,更符合人類表達習慣。
本揭示實施例將從資訊交互的裝置角度進行描述,該資訊交互的裝置具體可以裝載在伺服器中。參見第1圖所示,其示出了本揭示一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01:確定第一目標回答參數。
在向使用者提供服務時,需要向使用者發送一些請求參數以 獲得所需的回答參數。例如,在為使用者提供訂購機票服務時,則需要通過向使用者提問獲得目的地資訊、出發地資訊以及出發時間資訊等回答參數。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所需的回答參數以及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確定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為未獲得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的參數。
若是首次向使用者進行提問,則所需的回答參數均為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若使用者已經進行過回答,則將使用者回答過的回答參數均記錄為第二目標回答參數,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為已獲得與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的參數。
根據所需的回答參數以及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確定出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當前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多個。
步驟S102: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
本實施例所示的目標問題集合為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本揭示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方法還可以包括:根據輸入的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所述問題庫,所述問題庫包括回答參數,所述回答參數可為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和/或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亦即問題庫中包括了與各種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
例如問題庫中包括了與回答參數A對應的問題集合、與回答參數B對應的問題集合、與回答參數C對應的問題集合、與回答參數A以及B對應的問題集合、與回答參數A、B以及C對應的問題集合等等。每個問題集合中又包括了多個問題,例如,回答參數A為目的地資訊,則與回答參數A對應的問題集合中可以包括“你要去哪裡?”、“你要去哪兒?”、“你的目的地是哪兒?”等等問題。例如回答參數B為出發地資訊,則與回答參數A以及B對應的問題集合中可以包括“你要從哪裡去哪裡?”、“你的出發地以及目的地是哪裡?”等等問題。也就是說問題庫中包括多個問題集合,一個 問題集合可以是與一個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也可以是與多個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如何根據輸入的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問題庫將在後續實施例中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僅有一個時,則可以從問題庫中直接獲取與該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問題集合。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當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有n個時,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的步驟包括:從所述問題庫中獲取所述目標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與m個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2的正整數,m為小於或等於n的正整數。
例如,假設n為3,代表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有3個,分別為回答參數A、回答參數B以及回答參數C,則問題庫中有與1個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即與回答參數A對應的問題集合、與回答參數B對應的問題集合、與回答參數C對應的問題集合。
問題庫中還有與2個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即與回答參數A以及B對應的問題集合、與回答參數B以及C對應的問題集合、與回答參數A以及C對應的問題集合。同時,問題庫中還有與3個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即與回答參數A、B以及C對應的問題集合,則在這些問題集合中獲取其中的一個問題集合作為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的問題集合。也就是說,在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有多個時,可以針對其中的一個回答參數進行提問,也可以針對其中的多個回答參數進行提問。
步驟S103: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的具體實現可以包括:從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中隨機選擇一個請求參數作為所述目標請求參數。
在一種實現方式中,可以直接從上述步驟中獲得的一個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問題集合中,隨機選擇一個請求參數作為目標請求參數,該目標請求參數選擇自目標問題集合,目標問題集合中包括了真實語境中可能會出現的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各種請求參數,且目標問題集合中各種請求參數的出現頻率與真實語境中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所選擇的目標請求參數也更為接近真實語境。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的具體實現也可以包括: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輸入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模型,並獲取神經網路模型輸出的所述目標請求參數。
在另一種實現方式中,當問題集合中有足夠多的請求參數時,可以訓練神經網路模型來生成一個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這樣提問的方式將更為豐富,不僅局限於問題庫中已有的問題,而是生成更加符合人類習慣的提問。
步驟S104:將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終端設備。
將步驟S103中獲得的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終端設備,以使使用終端設備的使用者能夠對第一目標回答參數進行回答。
本揭示實施例在對第一目標回答參數進行提問時,從問題庫中獲取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問題集合,該目標問題集合中包括有多個從真實語料資料中獲得的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的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從問題庫中獲取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問題集合,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一個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使用者,可以讓使用者接收到的目標請求參數更為自然,貼近自然語言,提升了提問的智慧度。
參見第2圖所示,其示出了本揭示另一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201:確定第一目標回答參數。
步驟S202: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
步驟S203: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
步驟S204:將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終端設備。
步驟S201-S204與步驟S101-S104相同,相關說明可以參見上述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步驟S205:接收使用者發送的回答資訊。
在將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終端設備,以使使用終端設備的使用者獲取到目標請求參數後,使用者會對該目標請求參數進行回答以生成回答資訊,在使用者回答後可以接收使用者通過終端設備發送的回答資訊,所述回答資訊中會包括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為已獲得與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的參數。
步驟S206:從所述回答資訊中提取第二目標回答參數。
在接收到回答資訊後提取出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可以理解的是,若已經進行了多次問答,則第二目標回答參數並不僅限於本次回答中提取的回答參數。
步驟S207: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以及所需的回答參數,判斷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若存在,則返回步驟S201,若不存在,則進入步驟S208。
根據第二目標回答參數以及所需的回答參數,則可以判斷出是否存在第一目標回答參數,例如所需的回答參數包括目的地資訊、出發地資訊以及出發時間,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包括目的地資訊以及出發地資訊,則還存在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未確定(出發時間),需要返回步驟S201重新確定第一目標回答參數,例如將出發時間確定為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則在後續步驟中需要針對出發時間再次進行提問。
步驟S208: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提供相應的服務。
若已經獲得了全部所需的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則可以向使用者提供相應的服務,例如在獲取到目的地資訊、出發地資訊以及出發時間這些回答參數後可以向使用者提供訂購機票的服務。
本揭示實施例通過更為貼近自然語言的提問,讓使用者在對話的過程中與機器交流的更加順暢、自然,從而讓使用者更快地回答出所需的回答參數,根據這些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可以完成向使用者提供相應的服務。
參見第3圖所示,其示出了本揭示又一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方法,在本實施例中,根據輸入的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所述問題庫的具體實現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301:接收真實語料資料。
真實語料資料包括語料資料以及對語料資料的批註資料,批註資料包括語料資料的類型以及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
在訓練生成問題庫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真實語料資料,真實語料資料中的語料資料是從人工客服與使用者的真實對話中提取的,真實語料資料中對語料資料的批註資料可以在人工對語料資料進行批註後得到,也可以在通過半監督式機器學習的方式對語料資料進行批註後得到。所進行的對語料資料的批註需要逐條對語料資料進行批註,批註資料包括語料資料的類型,例如該條語料資料屬於問題,或者屬於回答,或者屬於其他(如與問答無關的問候、聊天等)。批註資料還包括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當語料資料為問題語料時,則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代表該條問題語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例如語料資料為“你要去哪裡”,則該條語料資料的批註資料為“問題,目的地資訊”,則代表“你要去哪裡”這條語料資料為與目的地資訊對應的問題語料。而當語料資料為回答語料時,則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代表該條回答語料所包括的回答參數。
在實際應用中,每條真實語料資料可以封裝為一個結構體,逐條接收真實語料資料,並進行後續步驟的處理。
步驟S302:根據語料資料的類型判斷語料資料是否為問題語料,若果是,進入步驟S303,若否,進入步驟S304。
在訓練生成問題庫的過程中,重點是需要各種回答參數的提問方式,將提問語料與相關的回答參數對接起來,因此需要從語料資料中獲得問題語料,在本實施例中可以通過讀取批註資料中的語料資料的類型來判斷語料資料是否為問題語料。
步驟S303:獲得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將問題語料儲存至與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問題集合中。
當語料資料為問題語料時,則可以獲得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即獲得該問題語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並將該條問題語料儲存至與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的問題集合中。當該條問題語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為一個時,則將該條問題語料儲存至與這一個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例如,將“你要去哪裡”這條問題語料儲存至與“目的地資訊”對應的問題集合中。當該條問題語料所與對應的回答參數為多個時,則將該條問題語料儲存至與這些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例如,將“你要從哪裡去哪裡”這條問題語料儲存至與“出發地資訊以及目的地資訊”對應的問題集合中。
另外,即使問題語料重複出現也依然將問題語料儲存至相應的問題集合中,從而可以使問題集合中各個問題的出現頻率與真實語境中基本保持一致,例如,在提問目的地資訊時,80%的提問方式均為“你要去哪裡?”,則“你要去哪裡?”這個問題語料在與目的地資訊對應的問題集合中也占80%的比例,則在與目的地資訊對應的問題集合中選擇問題時,選中“你要去哪裡?”這個問題的可能性也為80%,使所選擇的問題也更為接近真實語境。
步驟S304:判斷語料資料是否為回答語料,當語料資料為 回答語料,則儲存回答語料。
當語料資料不為問題語料時,則該語料資料可能為回答語料,也可能為其他語料,則可以通過語料資料的類型判斷該語料資料是否為回答語料,當語料資料為回答語料,對該回答語料進行儲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步驟S304並不屬於生成問題庫的過程,在根據語料資料的類型判斷語料資料不為問題語料時,也可以不進行任何處理。
本揭示實施例在接收到輸入的語料資料以及對語料資料的批註資料後,可以自動提取出問題語料以及所對應的回答參數,建立包括與回答參數的問題集合的問題庫,從而在聊天服務中使得提問顯得更加人性和智慧。
參見第4圖所示,其示出了本揭示一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裝置,包括:一確定單元401、一第一獲取單元402、一第二獲取單元403、以及一發送單元404。
所述確定單元401用於確定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為未獲得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的參數。
所述第一獲取單元402用於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為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至少一個回答參數,且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有至少一個請求參數,所述請求參數用於請求使用者發送與所述請求參數對應的回答參數。
所述第二獲取單元403用於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
所述發送單元404用於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終端設備。
在本揭示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當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有n個時,所述第一獲取單元402可以具體用於:從所述問題庫中獲取所述 目標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與m個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2的正整數,m為小於或等於n的正整數。
在本揭示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獲取單元403可以具體用於:從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隨機選擇一個請求參數作為所述目標請求參數。
在本揭示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獲取單元403還可以具體用於: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輸入神經網路模型。
所述發送單元404還具體用於:將所述神經網路模型輸出的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所述終端設備。
在本揭示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本揭示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裝置還可以包括:一接收單元、一記錄單元、以及一判斷單元。
所述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使用者發送的所述回答資訊。
所述記錄單元用於從所述回答資訊中提取第二目標回答參數,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為已獲得與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的參數。
所述判斷單元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以及所需的回答參數,判斷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若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則所述確定單元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若不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則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提供相應的服務。
在本揭示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本揭示實施例中提供的資訊交互的裝置還可以包括:一訓練單元,用於根據輸入的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所述問題庫,所述真實語料資料包括語料資料以及對所述真實語料資料的批註資料,所述批註資料包括所述真實語料資料的類型以及所述真實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
在本揭示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訓練單元可以包括:一接收子單元、一判斷子單元、以及一儲存子單元。
所述接收子單元用於接收真實語料資料。
所述判斷子單元用於根據所述語料資料的類型判斷所述語料資料是否為問題語料。
所述儲存子單元用於若所述語料資料為問題語料,則獲得所述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將所述問題語料儲存至與所述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問題集合中。
本揭示實施例在對未獲得的回答參數進行提問時,從問題庫中獲取與未獲得的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問題集合,該目標問題集合中包括有多個從真實語料資料中獲得的與未獲得的回答參數的對應的請求參數,根據問題庫中與未獲得的回答參數的目標問題集合,獲取一個與未獲得的回答參數的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使用者,可以讓使用者接收到的問題更為自然,貼近自然語言,提升了提問的智慧度。
相應地,本揭示實施例還提供一種伺服器,參見第5圖所示,包括:一處理器501、一記憶體502、一輸入裝置503、以及一輸出裝置504。
伺服器中的處理器501的數量可以一個或多個,第5圖中以一個處理器為例。在本揭示的一些實施例中,處理器501、記憶體502、輸入裝置503和輸出裝置504可通過匯流排505或其它方式連接,第5圖中以通過匯流排505連接為例。
記憶體502可用於儲存軟體程式以及模組。處理器501通過運行儲存在記憶體502的軟體程式以及模組,從而執行伺服器的各種功能應用以及資料處理。記憶體502可主要包括儲存程式區和儲存資料區,儲存程式區可儲存作業系統、至少一個功能所需的應用程式等。此外,記憶體502可以包括高速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還可以包括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至少一個磁碟記憶體件、快閃記憶體器件、或其他揮發性固態記憶體器件。輸入裝置503可用於接收輸入的數位或字元資訊,以及產生與伺服器的使用者設置以及功能控制有關的按鍵信號輸入。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器501會按照如下的指令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應用程式的進程所對應的可執行檔載入到記憶體502中,並由處理器501來運行儲存在記憶體502中的應用程式,從而實現各種功能:確定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為未獲得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的參數;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為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至少一個回答參數,且所述目標問題集合包括有至少一個請求參數,所述請求參數用於請求使用者發送與所述請求參數對應的回答參數;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以及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終端設備。
相應地,當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有n個時,所述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包括:從所述問題庫中獲取所述目標問題集合,所述目標問題集合與m個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2的正整數,m為小於或等於n的正整數。
相應地,所述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包括:從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隨機選擇一個請求參數作為所述目標請求參數。
相應地,所述在所述目標問題集合中獲取至少一個與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包括: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輸入神經網路模型。
相應地,所述將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終端設備包括:將所述神經網路模型輸出的所述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所述終端設備。
相應地,所述指令還包括:接收使用者發送的所述回答資訊;從所述回答資訊中提取第二目標回答參數,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為已獲得與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請求參數的參數;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以及所需的回答參數,判斷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 若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則從問題庫中獲取目標問題集合;以及若不存在所述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則根據所述第二目標回答參數提供相應的服務。
相應地,所述指令還包括:根據輸入的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所述問題庫,所述真實語料資料包括語料資料以及對所述真實語料資料的批註資料,所述批註資料包括所述真實語料資料的類型以及所述真實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
相應地,所述根據輸入的真實語料資料訓練生成所述問題庫包括:接收真實語料資料;根據所述語料資料的類型判斷所述語料資料是否為問題語料;若所述語料資料為問題語料,則獲得所述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回答參數;以及將所述問題語料儲存至與所述語料資料所對應的問題集合中。
本揭示實施例在對第一目標回答參數進行提問時,從問題庫中獲取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問題集合,該目標問題集合中包括有多個從真實語料資料中獲得的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對應的目標請求參數,根據問題庫中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的目標問題集合,獲取一個與第一目標回答參數的目標請求參數發送給使用者,可以讓使用者接收到的目標請求參數更為自然,貼近自然語言,提升了提問的智慧度。
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採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於實施例公開的系統或裝置而言,由於其與實施例公開的方法相對應,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部分說明即可。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揭示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係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係或者順 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結合本揭示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方法或演算法的步驟可以直接用硬體或處理器執行的軟體模組,或者二者的結合來實施。軟體模組可以置於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ROM)、可程式編碼唯讀記憶體(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電氣抹除可程式編碼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寄存器、硬碟、抽取式磁碟、唯讀光碟(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本揭示所屬技術領域中所熟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儲存介質中。
雖然本揭示已用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本揭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示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
符號說明
符號說明 |
401‧‧‧確定單元
402‧‧‧第一獲取單元
403‧‧‧第二獲取單元
404‧‧‧發送單元
501‧‧‧處理器
502‧‧‧記憶體
503‧‧‧輸入裝置
504‧‧‧輸出裝置
505‧‧‧匯流排
S101-S104、S201-S208、S301-S304‧‧‧步驟 |
|
|
|
|
|
處理中,請稍後...